有时候你会不理解甚至感到生气——为什么一个ADHD儿童把别的孩子惹生气之后,却很开心。事实上,这个ADHD儿童可能并未察觉出对方生气了,只是觉得对方的反应很有趣。这个原因在于ADHD儿童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相较于同龄健康儿童弱。

来源:潘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社会认知和情绪调节

情绪识别的意义

情绪对个体而言具有适应意义,不仅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还与日常的幸福感紧密相连。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参与社会情感互动的基本能力,对他人的情绪进行解读并作出对应的合适应答是融入人际交往的关键。

ADHD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困难,和父母、老师、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被认为是令人讨厌和导致冲突的角色。

Hinshaw(1992)认为人际关系是ADHD儿童最核心的社会缺陷,而情绪识别与之息息相关。

ADHD儿童依据面部线索的情绪识别能力

处理情绪首先要能够识别情绪,包括别人的和自己的。但是ADHD儿童不能很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解读这个情绪所代表的的含义。以往的一些关于面部情绪识别的研究发现,相较健康儿童,ADHD儿童在人脸识别的任务上表现更弱。他们通过面部表情图片提取情绪线索的能力以及精确性低于健康儿童(Cadesky, Mota, & Schachar, 2000)。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发现ADHD儿童和青少年将基本情绪和情绪故事进行匹配的能力比较弱(Singh, 1998; Yuill, Lyon, 2007)。除了对他人的情绪识别能力比较弱之外,ADHD儿童对于自身情绪的识别能力也比较弱,这个现象在ADHD儿童身上发现,特别是患有ADHD的男孩子身上该现象更为普遍(Corbett, Glidden, 2000; Katz-gold, Besser, & Priel, 2007)。

ADHD儿童依据环境线索的情绪识别能力

情绪识别不仅仅包括面部表情,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更为复杂,所以也夹杂了很多情绪线索,例如:当时所处的场景、周围人的表情等。ADHD儿童对环境的反应缺乏灵活性,很难提取社会线索或者依据环境的需求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Fonseca等人(2008)各招募了27名5~15岁的ADHD儿童和健康儿童,将需要识别对象的面部表情模糊化,再让儿童依据情境判断这个人的情绪。研究结果发现ADHD儿童提取环境线索的能力也比较弱,依据环境判断他人情绪的精确性低于健康儿童。 (Fonseca et al., 2008)

生活中如何提高ADHD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

家长有意识地提高孩子对情绪的关注,有助于孩子情绪识别能力的提高。以下举几个例子,可以以此类推到其他场景中:

与孩子在散步的时候,和孩子玩游戏“猜猜大家的心情”。可以和孩子轮流指定一个路人,让对方判断这个人现在是什么情绪以及原因。在互动的过程中,要有判断依据,要有纠正依据,这些细节和线索慢慢的会被孩子吸收。

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互动,例如:问孩子现在电视里的主角是什么情绪呀,为什么会皱眉头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可以将某种情绪的特点表达出来,让孩子再去观察和体验。

孩子在家有点小情绪的时候,则可以和孩子沟通,例如:宝贝,看你皱着眉头,感觉都快哭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呢?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让他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情绪当中,从而增强体验自我情绪的意识。

如何应对ADHD儿童看似捣乱的行为?

三步曲:了解动机——告之感受——承担后果

首先,要持有理解的态度。先保持平和的心态去了解他们的动机,以及询问他们是否知道事情的后果。若一开始就批评或者惩罚,他们会很困惑为什么自己会受到批评,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接着,告诉他自己的情绪以及产生情绪的原因。在了解动机之后,需要告诉他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原因,例如:你刚刚弄坏了我的东西,这让我觉得很生气,因为我喜欢的东西坏了,修不好了。

最后,告之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他说明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之后,再和他说明,不管你当初弄坏我的物品时无意的还是有意的,这个行为都是不对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你要赔偿一个一样的东西给我。

通过这种方式,在ADHD儿童情绪稳定的状态下,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接下来所说的感受以及需要承担的结果的原因。

参考文献:

Da Fonseca, D. Seguier, V., Santos, A., Poinso,F., & Deruelle, C. (2009). Emotion understanding in children with ADHD. ChildPsychiatry Human Development, 40, 111–121.

Hinshaw, S. P. (1992). Intervention for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kill.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 Am, 1, 539–552

Cadesky, E. B., Mota, V. L., Schachar, R. J.(2000). Beyond words:How do children with ADHD and/or conduct problems processnonverbal information about affect?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39(9), 1160–1167.

Singh, S. D. (1998). Recognition of facialexpressions of emotion by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 Behavior Modification, 22(2), 128–142.

Yuill, N., Lyon, J. (2007). Selectivedifficulty in recognizing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in boys with ADHD: Generalperformance impairments or specific problems in social cognition? Eur ChildAdolesc Psychiatry, 16(6), 398–404.

Corbett, B., Glidden, H. (2000). Processingaffective stimuli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Child Neuropsychol, 6(2), 144–155.

Katz-gold, I., Besser, A., Priel, B. (2007).The role of simple emotion recognition skills among school aged boys at risk ofADHD. J Abnorm Child Psychol, 35, 363–378.